上一篇谈到,在面对日本企业的冲击时,底特律应对失措,坐视日本对手强大。底特律或美国公司的错误有很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其根源在于美国的经济体制。
1993年,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Michel Albert)出版了著名的《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Capitalism against Capitalism》一书。在书中,他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体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英、美为代表,也通称“英美模式”;另一类是以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为代表的“莱茵模式”。
阿尔贝尔认为,英美模式将维护资本的利益以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惟一商业准则,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莱茵模式中,企业更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短期内的“爆发力”或许不如英美同行,但从长远看,会更有潜力。
阿尔贝尔的一家之言是对是错,笔者无力判别。但从欧洲和美国汽车企业的状况来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后,前者现在的状况确实比后者要强,倒是不争的事实。
在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每当市场环境变差,业绩下滑时,高管们都选择裁员、关闭工厂。从经济学角度看,在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公司中,工人属于可变成本,是在必要时可以被牺牲的“弃子”。如果管理层以这种态度对待工人,怎么能够让工人愿意放弃自己已有的福利、待遇呢?毕竟,对于工人来说,如果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福利、待遇也不能保证就不会被裁员的话,那通用或克莱斯勒公司的存亡对工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汽车业高管来说,这种盈利的压力也迫使他们在经营企业时不去考虑它的长远发展。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管们才会愿意低价售出金牛座(详见系列文章之二“为什么底特律的金领只看眼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9bc250100chzi.html)。如果以阿尔贝尔的理论来解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并非是底特律的职业经理人们特有的毛病,而是美国社会的一个弊病。
对此,现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EO鲍勃·纳德利一定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感受。
就汽车业而言,纳德利是个外行人。他成名于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时代的通用电气公司,他负责过GE的电器与照明设备业务部门,担任过其交通运输系统的CEO,以及GE能源系统的CEO。2000年,他在与杰夫·伊梅尔特的竞争中失利,未能成为通用电气的CEO。当年,纳德利离开通用电气公司,转任家德宝公司的CEO。这是一家经营家装建材的公司,类似于百安居(B&Q),其主要业务在北美。
2006财年,家德宝公司的销售收入为904亿美元,几乎是纳德利任职之初的2000财年的两倍;与此同时,家德宝的净收入也上涨了130%,从25亿美元增加至59亿美元;纳德利在任期间,家德宝的平均投资资本回报也非常出色:2000财年的回报率为16.8%;2005年财年时升至19.5%,2006财年为17.4%。
这是一份怎么看,都不能算差的成绩单,但纳德利得到的,却是2007年1月3日,家德宝公司董事会的决定:公司支付约合2.1亿美元的补偿费,换取他主动辞职。
对于纳德利离职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他高昂的薪酬使员工不满:数据显示,在他任职的6年间,纳德利共获得了6500万美元的收入。也有人认为是他的思路、理念与家德宝公司传统企业文化不符。但大多数评价认为,在他近7年的任期内,家德宝股价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8%,是促使董事会炒他鱿鱼的主要原因。因为家德宝的直接竞争对手Lowe's公司同期的股价却飙升了180%。6年间净利润增加34亿美元的业绩,却抵不过股价下滑8%带来的压力,纳德利被礼送出境了。
很难想象,如果纳德利在克莱斯勒公司再次面对类似选择时,他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做一些“政绩工程”来提升股价。
但在欧洲,状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欧洲汽车企业也确实会传出裁员的消息,但劳资双方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协调发展的。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最经典的案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1993年时,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将部分制造工作转至国外进行,大众公司在德国的工厂出现了大量的冗员——该公司在德有10.3万名雇员,其中大约有3.1万人需要被裁员才能保证公司的运营效率。
但当年,大众公司的高层并未简单地终止与这部分员工的合同,而是与工人协商,双方各退一步:劳方以集体减薪15%以及部分员工提前退休的代价,换取资方缩短工作时间至每周28.8小时和控制裁员人数的承诺。根据双方的协议,资方仅裁撤了约1.1万个工作岗位,在岗工人通过每人每周工作4天的办法轮换,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够继续工作。
回过头看,大众公司的劳资双方当年的行为准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近年来一直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何其相似。
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或许真的是欧、美汽车企业在面对同样外部困难时,能够有完全不同的生存状况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是什么,已不用笔者赘述了。